中村拍摄,也许照片的主题表现“活灵活现的

手机以旧换新 2020-01-06 23:36:21 1457浏览 0评论
中村拍摄,也许照片的主题表现“活灵活现的人物”,就比关注“民生问题”更适合手机摄影。   这恰好符合大多数手机用户的拍摄习惯,毕竟绝大多数人拍摄都是为了记录美好或有意义的瞬间,而非以记者和纪录片导演,或是社会学家的视角进行观察的。   手机摄影比赛的调色是健康的   哪怕是国际手机摄影大赛,其主要导向都是“通俗”的,但这不代表着庸俗,尤其不代表庸俗的调色和后期特效。大多数获奖作品的后期都是以基本的调色参数(亮度、饱和度、对比度、色调)以及不过分的滤镜进行的,绝不会出现许多娱乐性质 APP 的特效。   小镜头,大视界   回想自己第一次用手机拍摄,应该是在 2013 年,当时看见一颗草莓落在地上,无人问津,身旁的朋友也忽略了。下意识拿起手机拍了下来,粗粝的地面衬着鲜红可爱的草莓,算不上一张很精彩的照片,但被平实场景激起的冲动感现在还记忆犹新。从那时候起,朋友们再也不觉得我是一个走哪儿都会郑重其事背着单反的人了。   从那时候起,自己器材越来越轻,离摄影却越来越近。   2012 年初成立“原画册”工作室,并没有想过它和手机摄影的关系,没想到近三年来许多朋友和粉丝几乎把“原画册”和“手机摄影”   等同了起来。在许多朋友看来,是因为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谭凌飞、张薇获得了几个国际奖,才使得原画册工作室受到了如此多来自手机摄影话题下的关注。其实,参加比赛不是目的,比赛结果也不是目标。到现在本人依然认为手机摄影只是媒介,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机摄影,让自己意识到个人真正的潜能在哪里,手机摄影让拍摄技能和个人爱好的关系来得更简单、直接和明了。   在大街小巷,几乎每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,又几乎每人都能随时拍一张——这是前端;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庞、职业背景和所关注的东西——这才是价值。妈妈关注孩子的成长,年轻女孩儿关注自己的肖像,设计师关注城市艺术,奶奶关注公园的花朵,建筑师关注空间,新闻记者关注事件,旅行者关注新奇的场所……你看,记录生活观察生活,享受视觉艺术带来的愉悦,开始进行艺术创作,这才是手机摄影的本质。   当真正释放了自己潜在的艺术能量,学会了用手机收集世界时,问鼎国际大奖,或许就不远了。
发表评论